泉州市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出台 5年改造500个 来源:八闽商会 | 发布时间:2012/5/24 | 浏览量:648 昨日,记者从市规划局获悉,《泉州中心市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2-2016年)》已于日前获得泉州市政府常务会批准。规划对泉州目前中心市区符合“三旧”条件的用地总存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将2012年至2016年5年时间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实施“三旧”改造项目500个。
用地存量:731块 此次规划的范围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泉州开发区清濛园区、洛江区万安街道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202平方公里,以2012年至2016年这5年为规划年限。 通过统计入库,在规划区范围内,泉州中心市区符合“三旧”条件的用地总存量共计731块,总用地面积约3507.02公顷。其中,“旧城镇”改造用地114块,用地面积464.51公顷。“旧厂房”改造用地315块,用地面积844.82公顷。“旧村庄”用地272块,用地面积1996.3公顷,改造中用地30块,面积201.39公顷。 从区域来看,丰泽区的存量相对较多,有462块,鲤城区有205块,泉州开发区26块,洛江区万安街道38块。 改造方式:3种 在改造方式上,本次规划改造将按“成片改造、综合治理、零散改造”3种方式进行。 成片改造方式针对危旧房集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条件较差的成片区域,或者按照城市规划需要实施“三旧”改造的成片区域,应由政府实施。 综合治理方式的实施对象又分为三类,对于古城保护区、民俗文化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古迹和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用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对于人口、用地较集中,村容村貌较差,配套设施较陈旧,城市规划要求搬迁进行生态修复、规划期内搬迁难度较大的“山中村”,在规划期内需拆除违建、整治立面、疏通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原有旧工业区旧厂房,城市规划要求改变用途,建筑结构安全且质量较好、具有保留价值、可利用的旧厂房。 零散改造则是对零散分布的,房屋结构较好但建筑和环境设施标准较低的旧厂房,可以采取修缮排危、加装电梯、立面整饰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相对独立、无成片改造条件、未列入成片改造计划、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旧厂房,经市“三旧”改造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可以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有关规定申请自行改造。
重点:1心1环2带3轴4门户 此次规划将城市重要门户、城市山水构架区、国道与省道等快速路两侧区域、桃花山生态保护核心区、城市中心片区内环路两侧区域作为“三旧”改造的重点区域,形成“三旧”改造规划“一心、一环、两带、三轴、四门户”的空间结构。 其中,“一心”即桃花山生态保护核心区,而“一环”指的是城市中心片区内环路两侧的“三旧”改造区域。“两带”为晋江、洛阳江两岸的“三旧”改造区域,“三轴”包括站前大道与池峰路两侧“三旧”改造轴线、国道324线两侧“三旧”改造轴线、站前东西大道—城东北峰快速通道与城东南环路两侧“三旧”改造轴线。 “四门户”分别为北门户(福厦高铁泉州站)区、西门户(泉三高速公路泉州西出入口)区、南门户(泉三高速公路泉州南出入口)区、东门户(福厦高速公路西福出入口)区等。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重点区域,规划还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如东海片区桃花山生态保护区应以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为主,“旧厂房”应全部迁出,规划期内“旧村庄”应进行综合整治性改造;内环路沿线古城区的“三旧”用地,应以保护性整治改造方式、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为主;内环路北部两侧则采取成片改造方式,打造城市旅游形象特色;蟳埔民俗文化村应以保护性综合治理的改造方式,保证原住民在此生活;普贤路两侧“三旧”用地要采取成片改造方式,建设成为旅游精品街。 今年改造:138个 在重点区域内,“三旧”改造用地共计500块,总用地面积为2214.62公顷,其中采取成片改造方式“三旧”改造用地467块,综合整治用地33块。 今年为改造实施的第一个阶段,计划实施改造138个项目,其中新实施“旧村庄”改造项目50个,“旧城镇”改造项目12个,“旧厂房”改造项目47个,还有已在改造中的项目29个。 按照计划,近期将实施的“旧村庄”改造项目包括高山二期、龙岭、前店、古店东区、旧浮桥街、霞美、后厝、后埔、埭头、前头、法花美、新南、后埭、塘西等。“旧城镇”改造项目包括县后街危旧房片区、承天巷片区、甘蔗头、云山安置房等。
|
谈商论道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