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三明市商会经济发展的建议
背景
目前,三明市有22家直属商会,9家异地商会和3家行业商会,共有商会会员10990名,商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我市商会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和质量、发展环境、体制机制等,都还有一定差距。
建议
民盟三明市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商会经济发展的建议》,建议市政府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商会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加强服务,突出招商引资,深化闽台商界交流合作,推动商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办理
由林俊德、张来水督办。市工商联承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商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市政协副主席张来水带领提案者、提案办理单位等督查组成员,深入黎明重工、毅君机械、汇华集团等商会企业,听取了市工商联关于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详细了解了我市在完善政策法规、建立适合商会经济发展机制、加大扶持服务、深入实施“回归工程”、深化闽台交流合作等工作情况。
成效
市委、市政府实施金融助推工作,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商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了党政领导与商会联系沟通制度,完善了政、企、会三方联动机制,扶持商会企业发展,为商会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协调商会企业做好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2年全市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取得明显成效,明台经贸交流合作上新水平、新层次,各直属商会共实施项目377个,总投资46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30亿元。
关于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建议
背景
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且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并最终出售持股获利。在当前国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既是推动三明产业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三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策。
建议
市政协委员、北京三明商会会长、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曾海提交的《关于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建议》,建议尽快出台股权投资的产业指引,合理引导三明市股权投资投向,抓紧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或种子基金),增强对三明股权投资的吸引力,制定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的扶持政策,优化三明股权投资成长环境,搭建三明股权投资与项目对接平台,扩大股权投资募集渠道,理顺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监管自律机制。
办理
由朱昌贤、许清华督办。市银监局承办。我市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在市政府办公室内设金融工作科,加强股权投资等金融业发展的协调工作,着手研究制定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的政策,做好协调服务,建立健全股权投资行业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积极推动发展股权投资。2012年6月 21日,市政协副主席许清华出席重点提案“三结合”督办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详细了解市政府金融办、市发改委、市银监局等提案承办单位关于我市在制定政策推动创业投资、完善发展股权投资政策、加快股权投资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就进一步做好提案办理工作提出意见。
成效
三明市已着手制定《三明市促进股权投资类企业发展的暂行办法》,明确从2012年起3年内,对在三明市注册股权投资基金且投资本市中小微企业项目的,由所在地财政部门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给予50%的奖励。截止2012年11月,我市已成立创业投资企业3家,注册资本2﹒1亿元,已开展一系列创业投资业务。
关于增加公租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的建议
背景
虽然三明市保障性住房框架已基本形成,有关建设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但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保障性住房占市场住房总量比例偏少,融资渠道单一,而且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规定的申报收入标准偏高,部分中低收入群体无法申请廉租房或购买经济适用房。
建议
三明中华职教社提出的《关于增加公租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议》,建议市政府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和引导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调整政策,重点发展公租房,拓宽融资渠道,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后期管理。
办理
由纪熙全、李茂胜督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办。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市政协副主席李茂胜带领市政协部分委员、相关提案人,在市政府办公室、市住建局等有关人员陪同下先后前往东新六路安置房、翁墩廉租房、工业中路41号70号和71号经济房、长安路19号2幢公租房、省安二期经济房等实地视察,并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汇报。
成效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三明市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明政文﹝2012))37号),颁布实施了《三明市区“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2011—2015)》,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和保障性住房规划配套,公租房建设比例由2011年的17﹒1%,提高到2012年的23﹒7%。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我市逐步探索将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同时,保障性住房实行申请、审核、分配“全过程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并加强后期管理,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关于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市是一个正在起步的产业,现有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缺乏统一协调,造成整合能力不强、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等现状。此外,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链短,亟待进一步拓展延伸。
建议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关于做大做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的若干建设》,建设我市理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管理体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各类企业实体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加快创意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作用,打造产业链。
办理
由张丽娟、吕凯明督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中共三明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文体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 (明委发﹝2012)3号)、《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文件,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2012年11月13日,市政协副主席吕凯明带领政协委员、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对该重点提案进行调研督办。督办组实地察看了红印山1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及其陶艺实训中心,听取了三明学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情况介绍,详细了解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座谈交流。
成效
从2012年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我市重点文化单位、重点文化品牌、重点文化园区和重点文化实体,拟定了培养和发掘文化产业人才的优惠政策,着力培育三明特色的文化项目和品牌。目前,全市“三个一”(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实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有32个重点文化项目开工建设,有近20个文化项目被列入省级重点在建项目;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个;我市从事文化产业经营活动单位4022家,吸纳从业人员4.07万人,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
关于加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的建议
背景
目前,三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38﹒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3﹒98%。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快速发展,以及家庭小型化和家庭对老年人照料功能的日益弱化,居家养老在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便,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建议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建设社区为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工程的建议》和民进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建议制定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规划,强化政府推动引导作用,将居家养老纳入全市就业项目计划,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硬件建设,积极推进为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引导市民自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并加强为老服务研究。
办理
由詹积富、林传衍督办。市民政局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站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下发当年度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站)建设任务和实施方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运作为方向,分批实施,注重实效,逐步扩面,整体推进。各级政府加强政策扶持,落实用地、税收、水电价格、行政收费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2012年6月15日,市政协副主席林传衍带领政协委员、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实地察看了梅列区陈大镇瑞云社区、列西翁墩社区、东安社区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详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听取了市老龄委办公室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汇报,并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成效
2011年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已达85个,2012年全市新建7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基本达到城市社区全覆盖。我市还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新建改建扩建老年活动室228个、日间照料室161个、图书阅览室158个、老年学校15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63个,建立为老服务热线192条,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已有5﹒38万名老年人享受到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服务、文化体育、精神慰藉和安全保障等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老龄人晚年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加强老龄理论研究,开展了各种专题调研,撰写相关论文80余篇,编辑出版居家养老论文集2集。
关于化解我市医患纠纷问题的建议
背景
近年来,三明市医患纠份不仅在数量上逐年增多,而且在纠纷的表现形式上日趋激化,医患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尽管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难以彻底改变目前医患纠纷带来的困扰。
建议
民进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应用法律救济体系化解我市医患纠纷问题的建议》,建议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执法部门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
办理
由詹积富、曾明生督办。市卫生局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患纠纷化解工作,先后出台了《三明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三明市医疗责任保险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医疗机制管理,强化部门监督职能。市创建平安医院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处理好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上也做了大量工作。2012年9月21日,市政协副主席曾明生带领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提出提案的民进三明市委会有关人员,来到市卫生局督办重点提案,就如何处理好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行研讨。
成效
三明市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重视医疗机构和医务队伍建设,提高了病人就医满意度。我市各地都建立了医患纠纷调解机制,2012年我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办公室受理医疗纠纷76例,成功调解74例。
关于实施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背景
三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理念尚未形成,没有品牌,文化内涵没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特色不够鲜明,高层次人才匮乏。
建议
九三学社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实施一体化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建议提高对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制定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积极打造文化旅游高端精品工程,突出特色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办理
由肖明光、李宝兰督办。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组织有关部门专题研究,认真吸纳有关建议,切实抓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提升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质量。2012年7月19日,市政协副主席李宝兰带领政协委员、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对该重点提案进行调研督办。督办组实地察看了红印山1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月亮湾三明客家文化园,详细了解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听取了市政府督查室、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工作汇报,并就如何统筹规划、充分挖掘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成效
各县(市、区)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创新工程,先后组织实施文化旅游创新工程项目25个,加快了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化步伐,文化旅游景区(点)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我市通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等品牌,促进了产品开发、要素配套、管理水平的整体跨越提升,三明旅游特色文化效应持续扩大,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一批追求文化体验、求知求新的游客群体。2012年1至6月,我市共接待游客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4亿元,分别比增9﹒5%和10%。
关于加快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建议
背景
2011年11月1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规划》,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成为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平台。当前,全市物流产业总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还存在着发展水平不高,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缺乏全市统筹规划,信息建设滞后,物流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困难和问题。
建议
民革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加快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建议》,建议我市切实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布局,不断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物流绿色通道,优化发展环境;要坚持理念创新,促进结构优化,集约利用土地,引导产业集聚,构建支撑体系,发挥协会作用。
办理
由林俊德、赖逢良、许清华督办。市经贸委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建设,在《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海西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建设。物流开发区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要求,针对提案提出的各项建议,集思广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2012年8月3日,市政协副主席赖逢良、许清华带领提案者、提案办理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到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开展督办调研和走访物流产业发展活动。
成效
开发区管委会以系统的理念整合物流功能,编制完善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并按照集约用地原则,做好物流项目入园工作,确保年内完成新签入园项目合同金额达3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0个以上。依托物流行业协会,开发区管委会将行业协会打造成政府与企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将物流人才培养纳入全市人才战略体系。目前,三明现代物流产业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土地预征收8943亩,先后与中农集团、福建交通集团等物流企业签订了入园预约合同,并确定了5个条件较为成熟的央企、外企项目作为首批入园项目。
关于发展地下停车产业的建议
背景
三明市停车位与机动车保有量之间存在失衡现象,市区人行道、非主干道甚至露天场占道泊车现象日益严重,道路变窄,行人举步维艰,社区本已稀缺的露天活动场地屡被占用,老人孩子就近下楼活动、夏日纳凉、冬季晒太阳聊天玩耍的场所也没有了,而且人车混杂,存在不少安全、环保隐患。
建议
农工党三明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发展地下停车产业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的建议》,建议将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凡新建公共场所和大型建筑、公开出让的商品住宅地块必须配套车位,充分开发承重低、占地广的公共空间地下资源,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停车产业。
办理
由纪熙全、朱一勤督办。市城乡规划局承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邓本元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市区停车场问题,并对市区停车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根据市政府要求,市相关部门单位对市区地下停车场进行调查摸底,重点抓好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组织开展地下停车场整治工作。2012年7月5日,市政协副主席朱一勤带领提案单位代表、相关提案人、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承办单位负责人,对该重点提案进行督办调研。督办组实地察看了会展中心、左岸名都、康城水都、徐碧新城商会大厦、东方伟业广场、阳光城等地下停车场,详细了解市区地下停车产业发展情况,听取了市政府办公室、市城乡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市人防办工作汇报,就如何统筹规划、充分挖掘城市停车空间、加强停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成效
三明市已组织编制《三明市城市停车场规划》,从总体上理清市区停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挖掘公共停车资源,加强停车管理,一批停车设施正在建设,尚未启用的地下停车场,争取在春节前对外开放。